🫠周分享 — 作品
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Created time
Jun 20, 2025 09:58 AM
很多年前,我的第一任导师曾对我说过一句话,对我影响深远:
无论是你主导的产品,还是手边的一项小任务、一次普通的交付,都是你的作品。它们都刻着你的名字,代表着你这个人。世人会透过这些东西来认识你。做完之后,你愿不愿意坦然地告诉别人:"这是我做的?",还是,连我们自己都不愿提起,羞于让人知道?
那一刻我意识到,如果每一次交付,都能以匠人的精神去对待,像雕琢作品一样去精心完成,哪怕是最微不足道的细节,日积月累,也终将积累成真正拿得出手的成果。
只可惜,这些年我做了产品经理,慢慢开始妥协:
在烂得发臭的代码框架上强行搭建功能,面对耦合严重、设计混乱的系统时寸步难行,每一次发布,都是一个被反复阉割、扭曲得面目全非的版本。为了达成某些短期指标,不得不不断hack,压下这个"葫芦",另一个"瓢"就会浮起。一个原本有潜力的好产品,也在这反复妥协中越做越烂。
归根结底,是因为"建筑设计师"与"施工队"根本是两种思维方式。如果我们不在地基刚打的时候就下场监工,大概率只能在盖到一半的时候拆掉重来。
这一路走来,我遇到过很多顶级工程师:他们基本上一点就透,设计出的系统结构清晰、解耦良好、扩展性强。也遇到过不少摆烂选手:对自己毫无要求,甘于交付一坨又一坨垃圾,对产品质量与体验没有丝毫敬畏。
所以啊,一定要有识别真正高手的眼光,哪怕在这群人中,你暂时是那个最弱的。
所以啊,一定要去找真正的高手一起做事,只要你有标准、有追求,愿意下苦功、持续进化。
和高手一起创造的东西,才可能值得骄傲。如果身边没有高手,就去外面寻找,用心总能找得到。然后,将学到的东西用来帮助别人成为高手,来证明自己真的学会了。
可是,千万不要躲在平庸堆里沾沾自喜,也不要用一两次"自我感觉良好"来粉饰持续的下滑和不堪。
前提当然是:我们自己也得有要求。
把每一份工作,都当成自己的作品去打磨,像匠人那样极致用心地对待——不将就,不凑合。